鬧情緒
2004-08-26 - 12:27 a.m.
家人、朋友﹝還有同事﹞遇上甚麼電腦問題,總愛隨便拋給我,說聲謝謝作算,有時更連這個也省掉。今天我有點氣,耐不住要耍一耍性子,把那些工夫拖一下。要 M$ office的CD? 對不起,明天再來過吧。本大爺今天沒心情招呼。

top

香港奧運奪銀有感
2004-08-22 - 4:28 p.m.
原來擬好另一題目,可昨晚睡夢中忽有靈感,於是也來湊湊熱鬧,說一說奧運。

昨晚香港男雙乒乓球與國家隊一決高下,可惜始終不敵,最後奪銀而回。可能大家早一天已知道能穩奪獎牌,喜慶歡騰了一整天。昨晚金牌夢碎,即使那些主持人極力裝模作樣,面上還是留有那分失落的情緒。

兩位選手接下來必然會被大眾吹捧好一陣子,但我個人認為規模必定及不上李麗珊那次。﹝官式慶祝卻可能過之而無不及﹞在目前這種恐懼中國、懷疑中國的大氣候下,民間很快便會流傳:「繼自由行,CEPA之後,大陸更輸出優秀運動員,大力支持香港發展。」

記得那年李麗珊奧運摘金,香港曾熱哄哄了好一陣子。什麼「香港傳奇」、「香港女兒」,連黃巴士的麥氏小豬也用她的故事叨光。但滑浪風帆畢竟只是種小眾運動,帶不動一個運動潮流。熱鬧過後,留下的只有一個「傳奇」,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。

李麗珊的故事?官方的詮釋意義就是──讀書不成,只要能發揮所長,自然就會有出頭的一天。說出來好像很能激動人心。但她下了多少苦功,奮鬥期間遭了多少人白眼,一直乏人問津。官方的論調卻對過去若無其視。好像大家只要弄幾個大型的慶祝會,就可以把過去一筆勾消,讓歷史煙消雲散。若她最終還是得不了獎牌,究竟又會是甚麼光景?不過歷史從不容許再來一次。

那男雙乒乓球的故事呢?兩位運動員雖然也祖藉廣東,但卻不是土生土長的香港人。今年往希臘比賽,大會就曾經用他們居港未夠七年為由,拒絶讓他們出賽。雖然他們最終奪銀而回,但我懷疑,香港人未必完全認同他們屬於香港。

但我不是要說他們不是香港故事的一部份。正好相反,我覺得他們的故事比李麗珊的更香港。兩個炎黃子孫,在原來的地方裡不得意,差不多要放棄自己的夢想;但因緣際會,他們來到這個機會之地,遇上了好教練,好環境,多了很多比賽機會。最後他們憑着環境的好處,還有自己的努力和天賦,最後踏上成功之路。這種故事不是似曾相識?或許大家只願記得那些甚麼第一桶金,上一代那些南來移民的辛酸奮鬥,差不多忘得一乾二淨。要不然,大家一定會待「新移民」好一點。

當然大家可以批評有關當局只集中培訓有力奪魁的外援,忽視推動廣大市民參與運動。但急功近利從來都是香港的「核心價值」,要怪也不應該只怪體育部門。

說了這麼久,說穿了都不過是港人的中國情意結。還是我爸說的那句有趣:「香港怎可以拿冠軍呢?你看,若香港區旗掛得比國旗還高,那就大件事啦。到時候可能又要拿基本法出來研究研究,爭論一番。」

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