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erbert Simon: What information consumes
30.12.2005 - 11:11 pm
Herbert Simon: "What information consumes is rather obvious: it consumes the attention of its recipients. Hence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creates a poverty of attention, and a need to allocate that attention efficiently among the overabundance of information sources that might consume it." (Computers, Communications and the Public Interest, pages 40-41, Martin Greenberger, ed., The Johns Hopkins Press, 1971.)

http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Herbert_A._Simon

另外,今天用Amazon.com,發現很多書多了Text Stats的功能。書裡那些字用得最多,是不是很複雜,全都一目了然。下面就用我最喜歡的Thinking Sociologically作例子:

Thinking Sociologically 的 Text Stats

top

不願觸碰的日子
27.12.2005 - 8:26 pm
12月27日,是個我不願意觸碰的日子。

歌德的名著浮士德,主角浮士德跟魔鬼有個約定:只要有一刻浮士德覺得心滿意足,要永遠維持那種狀態,那麼浮士德就要交出靈魂,從此任憑魔鬼奴役。那是啟蒙時代的樂觀精神。那時大家都相信社會不斷進步,將來一定會比現在美滿。個人必需不斷超越自己,才能迎合社會的進步。歌德自己就是這種精神的典範。

我很喜歡歌德,所以也沾了這種盲目的樂觀精神。不論讀書、工作、消遣,我都不喜歡維持一個階段太久。彷彿停留就是慵懶,停留就是罪過。

去年今天,我第一次希望可以把時間留住。只消一會,那怕只有一小時,甚至只是一分鐘就好了。現實永不從人願。當天那甜膩的感覺亦不再復現。而且魔鬼好像知道了我的念頭,每次我要回想過去,緬懷那歡樂的時光,心頭就放不開,如纏繩的結,愈要牽繩,愈是絞痛。

時間並不如別人所說那樣,把傷痛治好。我猜定是我護理不周,沒治好舊患,現在變成了風濕病,怎也治不好。每逢天氣不好,或是自己轉弱,那追魂的絞痛就會上場,提醒你過去發生了什麼事,結果又如何。

整體而言,二零零五年過得比零四年輕鬆。沒有去年的大起大落,也就沒有狂喜和沮喪。如果要我再選一次,我仍然會希望去年今天的事一樣發生,就算結局一樣也在所不惜。或許這是種毒癮,明知最後痛苦收場,但就是依戀飄飄欲仙的感覺,不能自拔。

「我雖恨不得向天偷一把巨斧砍斷所有枷鎖,卻也明白這是做人的艱困處亦是神聖處。因一顆柔軟的心,故不忍離、不捨棄,遂竭盡赤心純情湊著月光閃著淚花開鎖,等到霜髮覆額,歲月的斑痕烙上臉龐,驀然聽到清脆的金屬聲,鎖開了,終於體會到纍世不曾體會的那份自由。因這自由,有朝一日到了冥府,結算一生盈虧時,我們或許能自由自在地選擇志願,執起硃砂筆寫下「來生不為人」,飄然而去。」*

* 劉紹銘. "人生實苦" 蘋果日報 2005-12-25, 名采論壇 E10 屯門雜思錄.

top